李笑来老师的专栏开设有一百天了,在上周日的推送中公开向读者征集一百天来的成长反馈。我刚看完一下涌上了很多经历和想法,本打算赶快写上一篇反馈的,但一周以来一直没能抽出一整块的安静时间来。临到周末,闲了下来,干脆就以此为题,认真写上一篇关于成长的记录与心得吧。
时间
今年,在「得到」APP 上我一共陆续订阅了好几个专栏。我所订阅的这几个专栏的作者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在他们开专栏前,实际我已经读到过他们的文字了——或者是他们曾经写过的博客,或者是出版的书。
而订阅笑来老师的专栏正是因为在年初读到了他的那本《把时间当作朋友》,正是这本书让我对时间的看法产生了颠覆性的认识。后来笑来老师七月份再在「得到」开通《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专栏时,我便自然顺理成章的订阅了。
专栏名字似乎暗示着这是一个教你如何追逐财富(钱)的路径,但它的本质实际在讲述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而自身的价值终将转变为一生的财富。其中的路径是,一周一篇深度文章讲清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也许是你已知的旧概念,也可能是你未知的新概念。通过概念的深度剖析认识产生思考,促进认知升级,最终引发行动改变。我们简单描述这个过程如下:
概念认识 -> 认知升级 -> 行动改变
上面这个就是真正产生价值的链条,但若这条链条你走不到最后,是不会发生作用的。下面我就以「时间」这个概念为例来讲讲这条链条在我身上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早在年初我看完《把时间当作朋友》就开始在思考关于时间这个概念,并写了一篇在工作十年后关于时间的思考。其中有我对于时间这个概念的重新认识,并把这种认识通过写作的方式输出来完成了一次系统的认知升级,而且养成了记录「时间日志」的习惯。
这个过程给我带来的最大收益有两点:
我对时间的感觉越发精确
碎片化时间逐渐消失
时间日志记录了一年多以后,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我会记录下我今天大概要做些什么事,而每件事情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在心中基本能估算精确到 5 分钟级别。每天有了这样一份时间清单后,基本上碎片化时间的生存空间就被挤压的无所遁形。只剩下类似吃饭排队、等车之类的不可预测和避免的碎片化时间,而这些碎片化时间自然可以安排给一些适合碎片化去做的事情,比如:刷朋友圈、看新闻等。
后来,笑来老师的专栏里写过好几次与时间有关的概念认识,比如《出售时间的三条铁律》、《你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活在当下 vs 活在未来》等。其中给我最大触动的是: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因此我又为此写过另一篇文章 ,在文中我以类比方式写道,要把时间凝聚成真正有用的石材去构建人生的大教堂。
石材是一种对构建大教堂有价值的事物,其中凝聚了我们的注意力和时间。而人一天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且做不同的事需要的注意力强度要求差异也很大。比如,我作为一名程序员,不管是写代码还是写文章都是需要比较高强度的注意力的,而如果是看看新闻,则对注意力的强度要求就低很多。所以根据前面的时间清单,我学到的是,需要根据对注意力强度要求的不同,合理排布一天的事情。一般来说,我是在一天开始状态最好时,把今天注意力强度要求最高的事情先解决后,再顺着做几件强度要求低的事情,达到恢复注意力的效果,以免感觉过于疲劳。
另外,当把时间用具体的价格来量化,假如你年薪 20 万,每年工作 2000 小时,每小时的时间价值的价格体现就是 100 元。所以当我再遇到那种需要花时间去捡的免费小便宜时,一对比大概就知道自己到底该花钱还是花时间了。
写作
另一篇专栏文章《什么是落后?》提到:
很可能 1% 之后都是落后。
我就以我写作的经历来谈谈对此的理解吧。写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中学时老师要求每周一篇周记,当时就痛苦的死去活来,高考后就感觉解脱了,不会再每周去写点什么了。而工作后就更少去写作了,直到工作了五年后,我突然觉得需要开始写写博客,似乎不写下来,一些东西从此就从头脑里消失了,再也想不起来,偶尔总有一种我曾经想起过什么很重要的东西,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什么的感觉。那时,就从写技术博客开始,当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个月写一篇。
就这么一直写了五年,实际上一直没能达到一月一篇的目标,偶尔有一两个月觉得没什么可写就不写了。后来微信推出了公众号,开始阶段一些行业里的著名人士如:「小道消息」的 Fenng,「MacTalk」的池建强,以几乎每天一篇的频率持续写作推送,让我目瞪口呆,想不通怎么能做到这样的持续写作?所以到 2014 年底,我开通自己的公众号,一开始只是抱着收录一些读过的好文章并顺便分享给朋友的想法,偶尔也自己写上一篇。
但这种做法随着公众号推出「原创」标,有一天我收到了另一个原创用户的举报投诉,说我收录他的原创文章属于抄袭。然后从那天开始,我便删除了所有收录转发的文章,决定开始自己写原创文章,那一天我写了这篇,从此开始了微信持续写作之路。
那么写作和不写作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和菜头曾经写过:
写作真正的压力来自于完成一件事情的压力,文章好坏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完整地经历了一次创造。
今天微信上有 2000 万公众号,还有 8 亿的用户,0.2 / 8 = 2.5%。考虑到还有不少公众号属于内容的搬运工,所以大约不会有超过 2.5% 的人在创造内容,而剩下的则消费内容。所以当你开始提笔写作时,在创造这件事上,你很可能已经进入前 2% 了。按笑来老师说的:1% 之后都是落后。仅仅开始写作这件事,就让你领先了 98% 的人。
如果说开始写作很难,那么持续写作则更难。在写作这件事上“半途而废”的人恐怕也是我们身边最常见不过的。我刚开始决定持续写作时,也很担心会不会有一天发现没什么可写的,从此半途而废了,所以一开始我决定先试试能不能每周写作并坚持三个月。另一件阻碍持续写作的事是,写完了却没有读者,想到这点,于作者而言那是多么的残酷和孤独啊?
是的,一开始确实没有读者。在我开通公众号的 10 个月后,才有了 100 位订阅者,这个阶段是最容易中途放弃的。
后来读到专栏里这篇《为什么你总是“半途而废”》的文章,我大概清晰了为什么我竟然坚持了下来。因为一开始我就把写作当作是对自己知识和思考的梳理,并没有把关注点放在读者数量上。慢慢持续每周写作 100 天后,渐渐培养了一种定期梳理总结的习惯,只不过是以写作的形式而已。所以,也就谈不上所谓的需要再去咬牙坚持。
现在的状态似乎变成了这样,写完后发现好多不满意的地方,在把思考转变成文字的过程中似乎丢失了很多。但这周能够分给写作的时间片已经用完了,期待下周能写的更好些。
资本
谈到资本必然和钱是有关系的,在专栏文章《你到底有没有资本?》中提到了资本的三要素:
资金的金额大小
资金的使用时限
资金背后的智慧
所以根据上述的三个要素,我来看看自己到底具备了什么样的资本?
刚毕业那年是 2006 年,赶上了 A 股的大牛市。但由于是刚毕业,没有资金积累更没有掌控资金的智慧,所以这场大牛市于我是一无所获。两年后,看别人在股市里赚的盆满钵满,再把积累的些微资金投入股市,却已经是 2008 年的大熊市了。这些资金就此被套,直到 2015 年七年过去才算在另一场牛市中解了套。回过头想想,彼时资本的三要素我是三中缺二的。
十年过去,我又积累了比当初的些微资金要大不少的金额。父母辈认为把钱存为银行定期存单或买成国债就是最好的理财方式,因为足够安全无风险。事实上,我认为如果资产的增值速度赶不上经济增长或者货币发行速度,那么就是不断在贬值。回过头来看,过去十年最好的增值方式自然是买房,那么未来呢?我也不会有明确的答案,我只是在结合资本的三要素思考关于运用资本投资的几个问题。
为什么一定要运用资本进行投资?我的思考是,一开始我可以把挣到的收入多投资自己,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因而也就相应提升了收入。但要知道每一份工作所包含的最大价值都是有限的,它的增长符合递减规律,最终总有一个天花板存在。
我到底该用多少资金用于投资?比如说投资股票,股票是很多人感觉高风险的一个投资途径,而且你无法通过读书就能搞得明白,必须下场真枪实弹的感受才能稍有所悟。而且投资股票金额大小的不同,你的感受和行为方式都会完全不同,所以雪球 CEO 方三文才会说,若要严肃的投资股票需要拿出至少一年的工资收入。
用于投资的资金能用多久?我的答案是永续的,应该通过投资产生的现金流来应对生活的日常所需。所以我要考虑如果生活中出现了突发性的现金开支需求该如何应对,以此大概我就能安排好用于投资的资金和用于应对风险的安全垫资金的比例。应对风险的安全垫资金除了保险外,在现代社会信用也是一大手段。
最后,关于资本,在我们的成长中最大的风险可能来自于从未想过这件事。所以,股票是我认为最安全的资产之一,与你的认识有不同么?
...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成长的路很长,但进一寸总有一寸的欢喜,而且现在似乎没那么孤独了。
写点文字,画点画儿。
微信公众号「瞬息之间」,遇见了不妨就关注看看。